<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中國最年輕院士涉嫌貪污被批捕,此事曝露出了科技界潛規則,更撕裂了公眾對科技界的信心,如何才能彌補?

    【IT時代周刊編者按】近期,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發布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證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已被依法批捕。通報稱,2012年4月,審計署審計發現5所大學的7名教授存在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問題,其中就有李寧的身影。這篇評論就此展開分析,認為李寧所卷入的這種丑聞,成因非常復雜,既有利益驅動和職業道德的因素,也有體制和機制不健全的原因。通過制定和完善有關管理措施,在強化多方監督機制,不僅科研秩序會更理順,因為李寧的丑聞所傷害的民眾對科技的信任,也會得到有效彌合。

    李寧

    近日,52歲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因涉嫌貪污巨額科研經費被批捕,引起了坊間的熱議。此事不僅傷害了他曾經作為中國最年輕院士的生物科學家前途,更撕裂了中國公眾對科技界的信心。

    據媒體報道,李寧院士在承擔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期間,通過自己設立公司等方式,以“外包”科研經費名義,將以千萬元計的科研經費轉到自己公司名下,從而實現侵吞。

    李寧院士的這種行為如果被查實,顯然違背了法律的規定,損害了國家利益和科研秩序,由于他的身份屬于國家工作人員,所以,這種侵吞會被以貪污罪追究法律責任。

    縱觀近期的報道并結合近些年來的經驗來看,諸如李寧這種侵吞科研經費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泛濫,甚至成了科技界的潛規則,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過去很多科研經費的報銷單上,甚至出現了按摩費、衛生巾之類的項目。無關科技的事情卻在科技界登堂入室,這顯然是對科技的嘲弄和羞辱。正是在這種盛行的不正之風下,科技界部分人士日益被利益蒙住了雙眼,從而迷失了人生和科研的方向。

    眾所周知,國家劃撥的科研經費,是納稅人的錢財。之所以要劃撥經費,本意就是希望科學家們能夠加強科研公關,為國家和人民造福。而貪污、挪用、擠占科研經費的行為,既降低科研投入效率,也損害科研本身,更傷害人民對科研的信任與信心。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創新能力建設。

    李寧院士所卷入的這種丑聞,成因非常復雜,既有利益驅動和職業道德的因素,也有體制和機制不健全的原因。

    首先,在逐利思想的制導下,每個人都有占利的本能沖動,科學家也是人,也追求利益和物質,這本來正常。但問題是,我國的科研體制缺乏有效的監督制度,比如,“學霸”現象讓科研資源產生了“洼地效應”,即讓更多經費等資源流入知名度更高的科技人員那里;又比如,科研經費的使用缺乏應有的透明度,使得這種使用得不到有效監督;還比如,國家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制度也一度有很大漏洞,經費一旦撥出就管控松懈,近似于私人贈款性質,這也讓很多科技人員有了可乘之機。

    對于李寧教授被捕的丑聞,也許很多人會習慣于從批評科技界、批評科研制度的角度來思考和觀察。但在筆者看來,李寧現象其實只是當前整個社會不良風氣的表征。如果只把批評矛頭對準科技界,就可能舍本逐末,無助問題的解決。

    首先,人們要意識到,相對于其他領域,科技界整體上還是相對更加單純一些,大多數科技工作者,也一直在兢兢業業為科研現身,甚至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奉獻。李寧現象的發生,一方面證明了科技界也確實不再是凈土,另一方面則給國家對科研經費的管理乃至整個科技體制的改革提了一個醒。

    其次,國家要以李寧現象為契機,檢討當前不合理的科技體制和科研經費機制,從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是要改革制度,提高科技人員對科研成果的利益期待性。李寧之所以侵占經費,從心理上看,其實就是急功近利的想法,倘若李寧們相信,把科研做得更好,得到的會更多,那么,他們就會自覺提高經費使用效率,而不是對經費進行殺雞取卵式的掠奪和鯨吞。這一點上,國家亟須調整科研利益關聯機制,讓科學家在做好科研的同時有更多期待。

    二是要提高科研項目和經費獲得的競爭性。很多人都知道,諸如李寧院士等高級科學家,他們要想獲得一個項目易如反掌,所以不珍惜科研機會和經費,相對而言,其他年輕的、未成名的科研人才則很難獲得機會和經費。倘若提高競爭性,讓科研項目和經費的歸屬過程,是基于技術條件、研究前景和研究計劃優化的競爭,而不是只看名氣,那么,就會促使包括院士在內的科學家認真制定科研方案,同時加強科研的事中和事后評估監控,就可有效減少浪費與侵吞。

    三是要引進民營科研機構和民間科研人員同臺競爭國家經費與項目。實踐證明,民間的科研力量與國有力量競爭,有助于增加科研領域的多元性和多樣性,更有助于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和回報率。

    四是要對國家劃撥科研經費建立嚴格的審計稽核制度,明確規定經費只能用于和科技有關的項目,不得用于生活費用等。國家劃撥科研經費,從法律上看屬于委托的范疇,所以國家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嚴格規定科研經費外包等再委托行為的審批和審核程序,防止經費被轉移侵占。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李寧院士等科研人員所曝出的經費黑洞,提醒了我們加強管理。筆者相信,通過制定和完善有關管理措施,在強化多方監督機制,不僅科研秩序會更理順,因為李寧院士的丑聞所傷害的民眾對科技的信任,也會得到有效彌合。(作者閔湘子系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IT時代周刊編后】李寧事件揭示了一個現今科技界存在的嚴重問題:每年高達幾千億元的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由于監管失控,致使科研經費管理使用混亂、出現了“跑冒滴漏”等多種違規操作。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相關制度應該盡快完善起來,從而遏制學術腐敗、讓科研經費支出更加透明。【責任編輯/劉佳慶】

    來源:IT時代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中國最年輕院士涉嫌貪污被批捕,此事曝露出了科技界潛規則,更撕裂了公眾對科技界的信心,如何才能彌補?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