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
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主辦的“紀念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暨50人論壇成立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于9月16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出席并演講。
林毅夫表示,目前,世界上85%的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到2025年左右,我國將變成發達國家。那個時候,也還有66%的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在2025年左右又將成為高收入國家,就需要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負有更大責任。
以下為演講實錄:
林毅夫:很高興參加這個會,我講三點意見。
第一,經濟學家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做了許多貢獻,經濟學家還要繼續為“兩個百年”的目標發揮作用。1978年,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按照世界銀行的指標,我們的人均GDP是156美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年前,50人論壇成立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只有850美元,還是低收入國家。經過40年,每年9.5%的增長,去年我們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640美元,成為了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并且也是在過去40年當中唯一沒有出現金融危機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亮麗的成績,當然主要是靠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推動改革開放的結果。但我們作為經濟學家,也不斷地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級領導出謀劃策,我想也是有一份貢獻的。
雖然過去40年的成績很亮麗,不過當前經濟運營當中還存在各種問題,包括收入分配的問題、腐敗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等等,距離兩個百年目標,達到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還有很長的距離要去做。
在這個過程當中,怎么樣克服體制性問題,抓住時代給我們的機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同樣需要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領導,也需要經濟學家深入研究問題、出謀劃策。這是第一點看法。
第二點看法,中國經濟學家要做政策研究,也要進行理論創新。固然,如果只看國內的經濟,確實可以看到前面提到的很多問題,不管收入分配、城鄉差距、腐敗等等,但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改革是走的漸進雙軌方式,政府保持了對市場進行太多干預所導致的結果。
但仔細去想的話,也不完全是這樣子,比如說在80年代、90年代,跟我們同樣在進行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前蘇聯、東歐國家,他們試圖一次性地把那些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引進到自己的國家去。我想大家知道,導致的結果是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
基本上我們存在的每個問題他們都存在,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講,還比我們更嚴重。所以,并不是簡單的說,因為現在體制不完善導致了那些問題,并且在我們的改革經驗當中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多出發點非常好的改革措施,從理論上講非常清楚,但推行的結果常常是跟原來的愿望相左,甚至把問題還搞得更復雜了一點,不得不倒退。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不可否認,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不管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或者是世界上的發展機構,總是以發達國家現有的理論跟現有的經驗來看我們存在的問題,希望用那些理論跟經驗來作為其他國家改革發展的參照。
但是我們知道,理論的適用性是決定理論的前提條件,經驗的適用性也決定這個經驗產生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我們的前提條件當然跟發達國家不一樣,跟完善的、完整的理論模型不一樣。以那樣的理論做參照,經常會出現我們所講的“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問題。
經濟學家非常需要深入了解中國的經濟現實,從中國的經濟現象當中去了解它存在的原因以及克服它需要動員的資源、推動改革前進的動力等等,提出新的理論。
這樣的理論能夠比較好的讓我們了解,過去這40年的轉型為什么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還存在這么多問題,怎么才能真正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們的理論能夠從認識世界跟改造世界得到統一。
現在經濟學的理論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認識世界好像很有力量,改造世界蒼白無力。作為中國的經濟學家,我們所經歷的這場改革開放是人類經濟史上一個難得的社會實驗,從這場實驗當中,我們自己來總結經驗、提出新的理論,這也是總書記在2006年5月17號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這是一個需要理論的時代,必然產生理論;這是一個需要思想的時代,必然產生思想。我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經濟改革轉型最重要的是經濟方面的體制改革,我們作為經濟學家不能辜負這個時代,在政策研究的過程當中,也同時要進行理論創新。
第三點看法,中國經濟學家要有更大的格局,我們不僅是要關心中國自己的事,而且要關心世界。中國的崛起、民族的偉大復興,到底能不能被世界接受,相當大的程度取決于中國的發展是不是給其他國家帶來共同發展的機遇。這方面我們不僅要做,同時也要會說。
比如說現在中美關系,大家在打貿易戰,可是我們知道貿易是雙贏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樣能夠真正的有理有據的讓美國學界、理論界、民眾了解中國的發展,讓他們知道中美貿易會促進美國老百姓(52.210, -2.90, -5.26%)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崛起能夠給美國的企業提供更大的利潤空間,這是互利雙贏的。
同時,現在世界上85%的人口還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即使到2025年左右,中國變成發達國家,但到那時候也還有66%的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中國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到2025年左右又將成為高收入國家,那我們對世界上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就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
如果回顧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的發展與合作的格局,從錢上面來講,發達國家花了不少錢。根據我的統計,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援助超過了三萬億美元,但是真正能從低收入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國家非常少,能夠從中等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國家也非常少。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講的思路決定出路。因為發達國家在提供發展中國家援助的時候,通常是沿著他們的理論、他們的思路、他們的經驗來做的,結果出發點非常好,效果不如人意。
那么中國變成世界上的重要國家后,就要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我想應該提出自己的理論。從這幾年我們提倡的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構不斷變遷的過程,從農業到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低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這樣一個轉變的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當中,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經驗來看,少數幾個發展成功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抓住了國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際轉移的窗口機遇期,讓他們從農業社會變成現代化工業社會。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2013年以后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過去18年來我們講的中非合作發展,強調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強調產能合作,這確實是可以給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繁榮帶來一個歷史上難得的機遇期。當然,他們要怎么抓住這個機遇期,我們必須要有理論的指導,改變他們的發展思路。
總的來講,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的時候,我當時寫過一篇文章提出,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的世紀。作為經濟學家,一方面我們要繼續貢獻自己的智慧,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讓經濟能夠繼續乘風破浪往前進,同時我們也要提出新的理論,才能夠讓改革發展更順當的進行,并且以我們的理論、我們的思路以及我們的發展來幫助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后,也同樣能給發達國家創造出機會,實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時代的到來。【責任編輯/古飛燕】
(原標題:林毅夫:中國將在2025年變成發達國家 要承擔更大責任)
來源:新浪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