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為什么說大多數ICO都是詐騙?

    題圖為友人所書“對韭當割”,乃有感于幣圈現狀所作。不過,本文并非展示罵街藝術,而是一篇技術文章,請對詐騙以外有興趣的朋友們耐心讀完。

    作為一個焦慮而躁動的中國人,您對ICO這個詞兒一定不陌生。在萬物復蘇、野貓叫春的季節里,我抱著有棗沒棗打三桿子的科學態度,了解了一下這個圈子,結果險些把眼睛看腫了:

    如此香艷畫風,兩位數以上智商的朋友們都能明辨:這些人要是跟技術有一毛錢關系,那海帶就得算海鮮。當然,跟技術無關,不代表不能渾水摸魚掙大錢。實際上,去年我身邊幾個朋友,都因較早踏上了ICO這艘船而暴富,有人一年就掙出了一斤房本兒。這也印證了我們在《年入幾百萬那些人,真的是靠運氣么?》一文中的觀點:不要拒絕旁氏騙局,但是一定要早上船。倘若像今年這樣,連小區足療師都在大談參與了一個波蘭總理站臺的區塊鏈項目,那就離倒霉不遠了。

    關于怎么賺錢,請大家關注此領域的一些傳銷專家,比如說那誰和那誰。作為一個嚴肅的負媒體,我們還是要談談技術的!不管有多少牛鬼蛇神,我始終不曾懷疑,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在探索改造生產關系的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什么是改造生產關系的技術呢?有爭議的例子,是黑市交易:目前比特幣和門羅幣支持了大部分黑市交易,而黑市交易占世界總交易的一成以上,你還能說比特幣缺乏經濟基礎么?正面的例子,是打車:初,人們對政府壟斷的出租市場不滿,歡呼于網約車的崛起。可是滴滴在橫掃市場以后,自己也變成了惡龍。如果有一個去中心化的管理平臺,像比特幣那樣價格公開透明,可以追溯,并且無人能輕易篡改規則,這才是共享經濟的終極理想。

    目前區塊鏈的技術水準還處在刀耕火種階段,面對人類大量的暢想應用是有心無力的!

    向未來看,區塊鏈的革命性場景很多;在當下看,區塊鏈落地的應用很少。這并不矛盾,因為,就拿支付來說,為什么在日常支付領域,沒有看到人們用比特幣的跡象呢?有人說是因為監管,我覺得不然——至少日本政府就曾明確支持用比特幣支付的。用不起來的原因,大家看下面這張圖就清楚了:

    這是前兩個月,比特幣和以太坊兩種主要加密貨幣的單次交易費走勢。高峰時一次交易就要好幾美金!試問,您愿意買一杯星巴克付十塊錢交易費么?顯然,這是虛擬貨幣用于日常支付的根本障礙——就是G20首腦都提倡用比特幣逛菜市場,也不會有人用。

    由于交易費用是動態市場定價的,高成本的本質原因是系統支持的每秒交易速度(Transaction per Second, TPS)太低。

    目前比特幣的TPS是7,以太坊也只有15。因此,在大量交易產生時,會迅速抬高手續費。拿上圖中以太坊連續兩周的交易費爆棚來說,就是“Fomo3D”這個熱點游戲上線造成的,而以太坊上所有DAPP的總日活,目前才不過幾萬。不過,這樣的速度和手續費,對于黑市的大宗交易來說是完全可行的。

    交易速度和費用的問題不解決,V神的智能合約體系只能是春秋大夢,以太坊也不過是一個精致的玩具。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在這樣的基礎設施下,大多數ICO項目在一通亂吹之后,除了官網什么也做不了。當然,大多數發幣者本來就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不過就是為了斂一把財,把這些定性為詐騙,一點都不過分。您瞧瞧下面的割韭菜曲線,多么銷魂!

    其實,要判斷一次ICO是不是詐騙,或者一個區塊鏈項目是否有價值,有兩個標準可以參考:

    1. 該項目要求的TPS和交易費用,是否在目前可行的范圍內?

    2. 該項目是否真的進行了去中心化生產關系改造?

    看第1點,目前幾乎所有的游戲、廣告、去中心化交易所相關的ICO,都是空氣幣;看第2點,大多數巨頭主導的區塊鏈項目都是扯淡,而國內的幾個主要公鏈,如果您了解原來它們的超級節點都是項目方自行維護的話,也就知道這些項目的成色如何了。

    那么,比特幣為什么TPS這么低呢?這要從區塊鏈解決的問題說起。區塊鏈的產品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所謂賬本,就是一組陸續發生的交易記錄,如下面的例子:

    A---(10元)-->B; A---(5元)-->C; B---(10元)-->D

    注意,帳本中的某些記錄,如第一條和最后一條,是存在序關系的。前面一個沒確認的話,后面的也進行不了。如果采用中心式服務,那么序的組織非常簡單;可是,要提供一個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問題就復雜了。

    顯然,去中心化記賬的關鍵,就是要由全網節點共同完成這樣一個序的組織。由于每個節點收到的交易順序可能相去甚遠,大家伙雞一嘴鴨一嘴地驗證和排序,效率會低得令人發指。最好是有一個令牌,誰搶到了就整理一批交易,把結果提交到賬本上(也就是以P2P的方式通知其他所有人),再由下一個搶到令牌的人繼續整理下一批。

    上面這個過程,涵蓋了區塊鏈的兩個核心概念:

    每次整理的一批交易,就稱為一個區塊。

    1.區塊越大,效率越高,不過區塊太大了,傳輸失敗比率就大大上升,所以區塊的大小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搶令牌的規則,就是共識機制。

    2.目前流行的共識機制,有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POW)和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等兩種。前者是誰干的活多,搶到令牌的機會就大;后者是誰的錢多,搶到令牌的機會就大。

    分叉的不同區塊,總會有一個被最終共識后的賬本拋棄,這稱為“孤塊”。

    在POW共識機制中,大家都努力解一道數學題,誰解出來就搶到了打包的令牌,這個過程就是上圖中的“挖礦”。當然,會有一定的概率,不同節點在較短時間差內都解出了此題,這樣他們都會把自己的打包結果提交網絡,這就造成了分叉。

    下面我們就來計算一下,以POW為共識算法的去中心化賬本,交易速度可以達到多高。此系統的第一個約束,是不能有太多的孤塊:因為孤塊是無效的,這浪費了算力,影響了礦工收入,最終會極大影響整個生態的穩定性。我們可以給定一個較寬松的上限,比如說,如果要求孤塊率S不超過20%,如何估算TPS呢?

    如果用D表示區塊傳輸延遲,T表示挖礦時間,那么孤塊率可以用D / T來計算。經驗表明,在區塊不太大的情況下,延遲D與區塊大小是近似線性關系,大約每KB是8ms(比特幣區塊大小1.5MB,延遲是12s),因此,令P表示TPS,假設每筆交易的大小是0.5KB,則有D = T * P * 4ms。于是,我們有下面的約束:

    T * P * 4ms / T <= 20% (1)

    在孤塊率的要求下,POW的TPS不能超過50!

    很容易得到,

    悲催了,對孤塊率的要求,使POW共識的TPS只能到幾十!那么是否還有別的約束呢?很容易想到的是網絡帶寬的限制。假設節點網絡帶寬是10Mb,此約束可以表達為:

    P * 0.5KB * (1 + D / T) <= 10Mb (2)

    被帶寬約束限制的TPS,大約是675,遠大于50!

    可以驗算,(當然,這個解對應的區塊過大,已經不準確了。)

    由于有孤塊率的限制,帶寬是遠沒有用足的,另外,除了搶令牌以外的交易驗證算力,也遠非飽和。

    也就是說,算力巨大,效率低下,這正是POW共識算法飽受詬病的主要原因。于是,社區開始探索犧牲一定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換來更高效率的方案,比如DPOS、PBFT等等。目前,POS的成熟產品還沒有見到,DPOS則離去中心化的主題甚遠,我們還是要多問一句,POW的速度真的無法提高了么?

    把交易分到多條鏈上,

    出路么,自然是有的!大家一致的思路,就是例如以太坊正在進行的Sharding項目。假設有C條鏈并行打包交易,那么約束(1)左右都將乘以C,單鏈的TPS約束不變;而約束(2)是左邊乘以C,相當于變緊了,不過仍然不會影響到整體解。只要C不是太大,整體TPS就變成原來的C倍。

    讓每個節點永遠只保留部分鏈,這稱為scalable。

    還有一個研究熱點,就是要找到一種結構,如過每個節點只需保留C / N條鏈的話,約束(2)就又被松弛了下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用P' = C * P表示系統總TPS,那么上文的兩個約束成為:

    T * P' * 4ms / T <= C * 20%

    P' * 0.5KB * (1 + D / T) <= N * 10Mb

    這樣一來,總的TPS是可以被大大提升的!

    不過,這兩項技術都談何容易!分鏈,就需要處理跨鏈交易,還要兼容智能合約,目前以太坊的Sharding項目基本上一籌莫展;Scalable的方案,更是需要找到巧妙的分鏈方法,目前業界也是束手無策。

    很多復雜的問題,都有個簡單的答案。偶然的機會,最近我結識了一位瑞士的大神W,這家伙讀了兩個博士,分別師從于數論和分布式計算泰斗,最牛的是,兩個博士他都主動退學了!!博士期間,他發明了一項“線性時間復雜度拜占庭算法”,被以太坊創始人V神約去當面交流。從那次交流,他了解到以太坊正在進行的Sharding項目,大為感興趣,于是開始研究此問題。

    將POW的TPS提升至過萬,交易費用降低至不到1美分,而這些參數都是可以與的VISA中心化支付系統相比較的。

    就在兩個多月前,W發現了scalable和跨鏈交易的巧妙方案,我看了文章,確實令人拍案叫絕。從理論分析,和已經實現的demo來看,這一新方法在不使用任何側鏈和半中心化改造的前提下(后續可以疊加使用這些技術,進一步提高性能),可以我相信,這應該是區塊鏈遠離詐騙,打造有價值應用的一個契機。需要說明,W是一個醉心于解決問題的技術專家,并非幣圈人士,也并無ICO計劃,有這方面問題的就不必在后臺留言了。

    而我,也像沼澤中掙扎的人抓住了岸邊的樹枝,開始向他學習此領域除了詐騙和傳銷以外的技術,上面的內容,算是我的一點學習心得。那位說,W究竟用了什么巧妙方法,解決了POW的交易速度和費用難題呢?這篇文章再寫下去就太長了,咱們還是下回分解吧!【責任編輯/孟亮】

    (原標題:為什么說大多數ICO都是詐騙?)

    來源:計算廣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lCO六年簡明史:天才、騙局和暴富神話
    官媒批ICO披上洋外殼繞開監管 扮作區塊鏈割韭菜
    部分ICO項目套“洋馬甲”隱匿發行,不少投資者虧損超九成
    為什么說大多數ICO都是詐騙?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