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一天的發酵后,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的傳言終于塵埃落定。臨近清明節小長假,摩拜召開董事會,決定了自己的出路:被美團以股權+現金的方式收購,創始團隊出局。在《新京報》的版本中,美團用35%的股權和65%的現金收購摩拜單車,金額不詳;在《第一財經》頗具現場感的報道中,美團以27億美元的資金收購,與最初傳言的版本吻合:37億美元估值——其中10億美元是摩拜單車挪用的用戶押金和供應商欠款,就是說摩拜單車實際價值27億美元,低于上一輪34.5億美元的估值。
關于這個交易的討論已經很多,在這里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談一下,為什么美團會吞下摩拜。
1、摩拜股東想賣。
根據媒體報道,摩拜單車已欠下供應商約10億元人民幣,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人民幣,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即便在大股東騰訊多次輸血的情況下,摩拜單車還有10億美元巨額債務。而根據《第一財經》報道,摩拜CEO王曉峰在股東會上最后發表感言時說:“稍微讓我有點欣慰的是,團隊和公司還沒有把大家的錢虧光,還有點小的收益。”虧錢是事實。
虧錢在互聯網行業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諸多已上市科技公司如Amazon、京東、愛奇藝都正在或者曾有過長期虧損,但投資者有清晰的盈利預期。然而,摩拜單車如獨立發展,在可見的未來看不到盈利預期,也沒有上市的可能,甚至會面臨財務危機。
馬化騰此前曾評論第一財經的文章:“(共享單車)被當作支付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余小股東被鎖死”,相對于騰訊、阿里這等巨頭而言,其他投資者都可以算小股東,被鎖死的小股東一旦有解套機會——比如有接盤的,哪怕比上一輪估值更低,就會選擇退出。在昨晚的股東會上,他們決意出售,且AB輪投資人和創始團隊直接套現出局,就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2、因為美團需要。
去年情人節美團在南京試點打車業務,一年下來不瘟不火。到了今年美團步伐加快,讓人感受到其對于出行業務不再是試水心態。摩拜單車解決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對于美團目前開展的網約車出行業務幫助不大。不過,摩拜單車在去年底就上線了共享汽車業務,看上去是希望通過此切入到出行大盤,這與美團的出行版圖吻合。
更重要的是,對于美團來說,做共享單車有利可圖。
一個是業務收益。王興做網約車有兩層邏輯,一個是市場規模足夠大,分到一點就有現金流(王興說目標是分到三分之一);另一個是美團的“Eat Better、Live Better”目標,從“吃喝玩樂”覆蓋到“吃住行”等生活服務。共享單車也符合這兩層邏輯,可以有現金流,也符合戰略。此外,它還可以幫助美團獲取更多位置等數據,以及推廣自有支付。
一個是資本收益。有多個消息顯示美團正在尋求IPO,估值高達600億美元。王興對硅谷媒體The Information透露過去幾年一直在準備條件讓美團隨時可以上市,說白了就是在等時機,以及做大公司估值,如果美團做出行業務,以滴滴或者Uber為參照物,將可以大幅提升估值,而且共享單車,已是中國創新的一張名片,摩拜單車國際化的布局讓其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對提升估值有利,相比之下,收購摩拜單車這點錢不算啥。
3、王興是Game Changer。
摩拜單車有10億美元的債務,投資人看不到盈利希望,美團憑什么可以“拯救”摩拜呢?
回顧美團歷史,特別是王興本人的創業史不難發現,他有兩個特別突出的能力:一個是及時退出能力,人人網前身校內網讓陳一舟接盤,飯否見勢不對就切換賽道,最終All In美團;第二個是長跑型選手,不會通過燒錢燒死對手,而是通過精細化運營等舉措打持久戰,熬死對手。團購、外賣、到點、酒店旅游,都是這樣干的。當年千團大戰,一堆都死翹翹了,美團卻撐到了最后;外賣大戰,百度外賣與餓了么合并后不得不加入阿里門下,美團外賣依然獨立。
出行業務干了一年沒起色還在繼續干,以及共享單車,對于王興來說,都不會是一個燒錢的游戲,而是持久戰,美團擅長用精細化運營來控制成本。說到底,王興是可以改變游戲規則的人。
4、馬化騰一直都在。
騰訊同時是美團和摩拜的最大股東,在這次交易中,馬化騰是十分關鍵的角色,有媒體報道馬化騰親自出面促成了本次交易。
一定程度可以認為,馬化騰和馬云才是共享單車(以及大部分互聯網市場)的游戲規則制定者。馬化騰此前曾多次表達過對共享單車的看法,他并不希望共享單車成為移動支付大戰的工具,而是成為一個正常的生意、同時有智能終端屬性進而成為一張移動的物聯網——摩拜一直有智能鎖,ofo后期也加入了智能鎖。可以想見,馬化騰不會讓摩拜單車一直燒錢燒下去。
當然,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是,騰訊同時是滴滴的大股東,理論上來說,摩拜+滴滴的互補性,比摩拜+美團強許多,為什么馬化騰不促進滴滴與ofo整合呢?
騰訊崇尚賽馬文化,比如讓微信和QQ競爭,降低自我風險、加速市場發展。而且滴滴程維也非池中物,再加上復雜的股東關系,它不會甘心只是騰訊生態的一環(跟京東和騰訊關系有點像)。既然是這樣,騰訊支持美團做出行,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還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是,中國互聯網大多數戰爭的本質是巨頭發起的代理人競爭,且多數時候是阿里和騰訊兩個巨頭。阿里沒有出行業務,滴滴不是騰訊對抗阿里的代理人。美團則不然,阿里通過整合餓了么落地新零售,對新零售(智慧零售)有野心的騰訊就可以整合美團。
5、只有一個買家。
在摩拜單車當前的狀況下,接盤者只會是巨頭,而不是機構投資者,因為機構投資者進去就會被鎖定,最終還是要找巨頭才能退出。而能夠吞下摩拜這等體量的公司,自然要巨頭,中國市值/估值能達到百億美元級的巨頭并不多,除了BATJ、網易、360、微博外,就是頭條、美團、滴滴和螞蟻三大超級獨角獸。而與共享單車業務有強關聯的,只有滴滴和剛決定大力做出行的美團——阿里(螞蟻)目前沒有出行布局,投資共享單車只是為移動支付和個人征信場景。
滴滴早都有了比較完善的布局,不只是有小藍車、青桔,還投資了ofo,上線了共享單車平臺,對摩拜單車的需求不迫切,所以肯出的錢少。有人說,滴滴參與了競價,最后條件沒達到,說直白點就是錢給少了。正是因為此,誠意接盤摩拜單車的,只有美團,連真心實意的抬價王都沒有,否則交易價格就不會低于上一輪估值了,可以說王興撿了個便宜。
6、因為美團可以。
去年5月美團宣布盈虧平衡,賬面資金已達到30億美元,去年10月完成騰訊領投的40億美元融資,加上業務現金流,如今拿出27億美元現金,或者部分現金+股權,問題不大。
不過也不輕松,美團如果要做出行業務,據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向《財經》測算,此役估計需要花費20億-30億美元(今日資本重倉美團點評)。在阿里收購餓了么將其作為落地新零售戰略的棋子后,很可能不計成本掀起補貼大戰,在外賣甚至到店業務上美團要抗擊阿里,美團必須有足夠多的彈藥儲備。此外,美團還在酒店旅游業務上出擊,也需要資金消耗。
一個可能是,騰訊在促成美團收購摩拜單車時,已經許諾了對美團的下一輪融資,給美團補充彈藥,支持其發展出行業務的同時,更有底氣地抗擊阿里。
7、市場玩法變了。
共享單車不再是不計成本的燒錢游戲——誰都不想重蹈酷奇單車等平臺的覆轍。共享單車要停止燒錢,進行精細化運營,實行免押金模式,成為一個正常的生意,同時還會向共享出行和智慧出行延伸,成為一個出行平臺。因此,共享單車與出行業務的整合是必然,這個整合還得由巨頭來做。
經歷過兩次合并(上一次是Uber和滴滴合并)的摩拜單車CEO王曉峰在董事會上無不感慨地表示:“團隊犯了很多錯誤,自己的態度其實一直都是堅持公司獨立發展,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說到底,還是有遺憾。事實上,從整個邏輯來看,美團收購摩拜單車,確實也與阿里和騰訊息息相關。而結局的到來,距離王曉峰在朋友圈宣布第一代摩拜單車才兩年時間。
我想,這幾年的互聯網商戰,不論是出行大戰、外賣大戰還是移動支付大戰等等,都堪稱波瀾壯闊,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媲美甚至超越《社交網絡》的大電影,或者電視劇、紀錄片,我相信未來一定會出現這樣的屬于時代的記錄,當然,現實遠比電影更加精彩。【責任編輯/孟亮】
(原標題:美團吞并摩拜塵埃落定!這是王興和馬化騰不會告訴你的7個原因)
來源:網易科技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