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任意走入一家北京市中心的咖啡廳,聽到有人在討論區塊鏈的概率超過50%。”90后的萬洋(化名)是一家中型代幣交易平臺的技術開發負責人,當談到區塊鏈這一話題時,他的表情略顯無奈。
2018年初,伴隨著各類資本、知名風投人士蜂擁關注,區塊鏈的火熱程度遠未因監管層對ICO(首次代幣發行)的持續整頓而啞火。
討論愈加激烈的B面,當通過附著海外交易平臺,以區塊鏈名義的代幣發行和交易現象未能得到根治時,發幣、炒幣的造富效應正在吸引更多非專業人士加入這場討論,即使不少炒幣者還沒弄清區塊鏈與比特幣的區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區塊鏈過度“火熱”的背后,既有著從業者對下一代互聯網信息信用交互方式的大膽設想,也有著比特幣近年來快速上漲下,渴望抓住“風口”快速致富的社會心理作祟;然而眾多參與者無法回避的是,區塊鏈的公共化卻在應用場景、代幣發行間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悖論。
“過火”之謎
微信中每天有無數的區塊鏈討論群被組建,線下有不計其數的論壇、研討會頻繁召開,與區塊鏈有關的創業項目和自媒體也如雨后春筍般爭相出現。種種跡象表明,區塊鏈火熱程度遠未消散。
但區塊鏈緣何在最近一年的時間里突然火爆,這是大部分參與者并未深究之疑問。對此,甚至不少研究區塊鏈多年的技術人士也感到困惑。
一些在分布式網絡系統等區塊鏈領域研究多年的研究人士,近一年來不斷有企業“拉攏”其一起做項目、發幣。
在萬洋看來,當下區塊鏈火熱的根本原因仍然源自于比特幣近年來的暴漲。盡管進入調整期,但比特幣從2010年第一筆交易價格的0.0025美元/枚漲至截至2018年3月13日的9000元美元上方,8年間已上漲達360萬倍。
“比特幣具有總量恒定、無限可分等類黃金特征,而這種特征是否穩定,也是對區塊鏈技術的考驗。比特幣穩定運行這些年的‘實驗成功’,證明了通過去中心化網絡解決信用問題是可行的。”萬洋表示。
可行性難以和商業化劃等號,但比特幣和后來誕生的以太坊、萊特幣等代幣的快速上漲仍然讓更多嗅覺靈敏者發現了造富機會。直到今天不少業內人也承認,區塊鏈技術到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應用也仍然是炒幣。
雖然如此,但在當下,更多從業者對區塊鏈的技術期望,這是將其視為下一代網絡通訊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萬洋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在來到這家代幣平臺前,他對區塊鏈技術的知識基礎為零。他告訴記者,他在前年賣掉了自己制作的一款獨立游戲并獲得了第一桶金,而來到這里只是為了“學習”,并期待未來做出自己的區塊鏈項目。
萬洋也認為,當前行業對區塊鏈的預期已經超出了這一技術的承載能力,但他仍然堅信,區塊鏈極可能成為下一代網絡通訊基礎的重要方式,而代幣也是區塊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許多人覺得只要鏈,不要Token(代幣),但沒有Token誰來貢獻節點呢?”萬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像現在的互聯網有自身的通訊協議,未來去中心化普及后,區塊鏈網絡所基于的通訊基礎就是Token,當一條鏈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大,稀缺性自然會讓Token變得有價值。”
但面對“如何讓一條鏈應用需求越來越大”這一問題時,萬洋亦自認無法回答。“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假設很多,要看實際需要什么。”
知名度才重要
與萬洋不同,一些從業者的動力則來自于ICO的造富效應。
雖然經過去年秋季、今年年初的兩次清理整頓,但不少ICO的項目發起者,仍依托于部分海外架設服務器的交易平臺開展ICO,滿足了一些境內投資者的“炒幣需要”。
“ICO讓不少項目發起者賺了快錢,有些項目甚至是憑空募集起來的。”一家位于市場頭部地位的代幣交易平臺人士表示,“基本上募了多少就是賺多少,因為ICO既無法合法化,也很難在市場自治下得到有效監管。”
然而,絕大多數ICO顯然沒能給到投資者如同比特幣一樣的財富效果——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在頭部代幣平臺上線的ICO項目中,超過8成處于破發狀態。
在資深代幣投資者楊靜遠看來,當下代幣市場定價完全不由技術左右,而更多取決于代幣項目的知名度。
“業內常說一句話叫‘99%的幣都是沒有實際場景的空氣幣’,我覺得這個比例幾乎是100%。”楊靜遠告訴記者,“即便有場景有什么用呢?目前代幣定價根本就不是靠技術決定,像以太坊、EOS等技術雖然更勝一籌,但價格最高的仍然是比特幣,因為都沒它出名。”
ICO領域“知名度決定價格”的潛規則,帶來了一系列次生效應——交易平臺以及區塊鏈自媒體的角色變得越發重要。
“一種方法是拉上有知名度的人一起ICO,還有就是靠區塊鏈媒體做硬推。”北京一家區塊鏈自媒體負責人童風(化名)告訴記者,“這導致區塊鏈媒體成立的速度越來越快,幾乎每周都有新的媒體項目出現。”
“區塊鏈自媒體盈利并不難,想ICO的項目太多了,相當于做路演服務,如果媒體處于頭部位置,幾條豆腐塊大小、成為幾乎為零的快訊打包價就是一個比特幣,相當于大幾萬元。”童風坦言。
“這個鏈條里,大頭仍然是交易平臺,想上線費用通常都在千萬元起價,跟IPO有一拼。”楊靜遠坦言,“最后所有參與者都是在分食投資者的錢,而很多投資者也是明知道有風險也仍然在跟進。”
“都有僥幸心理,誰會覺得自己就是最后一棒呢?”楊靜遠說。【責任編輯/孟亮】
(原標題:區塊鏈“過火”:90后前游戲人轉行“鏈圈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