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繼續深入研究中美不同行業的估值對比,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消費品估值對比。我們通過研究可口可樂和星巴克的估值體系,發現美國必選消費品,連鎖餐飲的估值長期維持在比較高的位置,背后代表的是品牌力和獨特的商業模式。對于消費品,估值只是一個結果,體現的是公司盈利能力、定價權、可持續性等因素。最后對于A股來說,長期能確定增長的品種和品類,是否也將獲得更高的估值呢?
可口可樂的估值體系
首先我們來說全球食品飲料行業的第一人,打上股神巴菲特標簽的可口可樂。下面這張圖來自投行Jefferies的研究報告,羅列了全美主要消費品公司對應2018年的動態市盈率。我們看到可口可樂的對應市盈率23.4倍,屬于板塊內偏高的位置。
排名第一的是著名的怪獸飲料Monster Beverage(可口可樂也是這家公司的大股東)。從子行業來看,食品飲料也是估值最高的,為23.9倍;其次是煙草行業的18.9倍;家具用品的18.7倍;最后是包裝食品的17.9倍。
圖一:全美必選消費品公司2018年動態市盈率 來源:Jefferies研究報告
我們再來看可口可樂的業績增長和商業模式。可口可樂的商業模式很簡單,提供讓大家上癮的飲料,然后就地收錢。可口可樂有五大產品:碳酸飲料、功能性飲料、果汁類、礦泉水類,以及濃縮咖啡茶飲。
每一個細分行業都有不同類型的產品和品牌。比如碳酸飲料由于過去十年大家越來越注意健康,所以無糖碳酸飲料產品的占比越來越高。礦泉水也分運動類的Power Drinks和普通的Smart Water。從市場份額的角度看,可口可樂在碳酸飲料行業還是毫無疑問的老大,擁有超過50%的全球市場份額,其他幾個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從10%到15%不等。
圖二:可口可樂的品類分布 來源:可口可樂官方網站
那么我們再來說說,可口可樂是如何做到碳酸飲料全球龍頭的。對于消費品公司,其實最主要就是兩個,一個是品牌,另一個是渠道。可口可樂的品牌不用說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今天可口可樂已經和美國文化連接在一起了。通過輸出美國文化,可口可樂占據了全球大量消費者的心智。
而在渠道方面,我們發現大量的快餐連鎖都是在提供可口可樂。比如你走進漢堡王、麥當勞、Wendy's,他們提供的都是可口可樂而非百事可樂。特別是麥當勞,作為全球最大的漢堡連鎖企業,麥當勞的全球擴張也將可口可樂帶到了全世界。可口可樂在廣告的開支上,是其銷售額的9%,大幅超過了百事可樂的3.8%。這也讓可口可樂在全球所有的市場,都超越了百事可樂的份額。
圖三:全球碳酸飲料的市場份額 來源:瑞士信貸研究報告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可口可樂的財務數據。公司的增長主要來自全球化擴張,以及一些新品類增長。但是同樣,可口可樂面臨的風險是美國本土消費者對于碳酸飲料的攝入在減少,這也導致可口可樂的收入過去幾年出現了下滑。從2012年的480億美元,下滑到了2016年的418億美元,預計2017年下滑幅度會更加嚴重。同樣,公司的利潤也從2012年的92億美元,下滑到了2016年的83億美元,預計2017年會繼續小幅下滑到82億美元。
為什么一個不增長的可口可樂,還是能獲得20倍以上的估值,而且對于其他同類的公司有估值溢價?巴菲特說,我喜歡一沉不變讓人上癮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可口可樂的定價權依然很大。公司常年毛利率維持在35%以上,ROIC維持在24%以上。
可口可樂是一種輕資產的商業模式,盈利能力極強。幾十年以來品牌和市場地位沒有任何變化。無論世界怎么變化,能夠長期維持比較不錯的營收能力。而除了廣告費之外,這些收入都是能拿來分紅的,這可能也是可口可樂能夠獲得20倍以上估值的核心原因。
星巴克的估值體系
我們再來說說另一個食品飲料行業的巨頭:星巴克。關于星巴克我做過很多研究,星巴克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賺錢的連鎖咖啡店。我們看到周圍的咖啡店開了關,關了開,只有星巴克不斷在擴張。過去的貓屎咖啡已經逐漸退出了,國金樓下的Costa Coffee也很早就關門了。還有一些網紅咖啡店,生命力都不持久,韓國的MangoSix咖啡店老板都自殺了。
截止2016年底,星巴克在全球有12711家自營咖啡店,12374家加盟咖啡店。通過強大的品牌,和超高的坪效,成為了全球連鎖咖啡行業的霸主。
餐飲連鎖的核心是坪效,星巴克以外賣為主,坪效就比較高。而有些咖啡店感覺里面都是人,但一坐就坐一下午,坪效就大打折扣。其實最早的咖啡是麥當勞和Dunkin Donuts里面的廉價咖啡,但是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開創了“第三空間”理念,重新打造了咖啡文化。在今天,喝咖啡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這些都深入人心,提高了星巴克的品牌價值。
下面這張圖能看出,星巴克公司整體的同店收入一直保持著增長。
圖四:星巴克全球同店收入增速 來源:公司年報
如何看待星巴克的長期盈利增速?簡單來說就是同店增長和新增開店。星巴克能保持比較高的同店增長,除了強大的品牌,還有科技驅動力。過去幾年星巴克是餐飲連鎖品牌中科技開支最大的公司,也是最早推動移動支付的一家企業。通過自己的APP來綁定客戶,形成更強的用戶忠誠度。咖啡在品類上的屬性比較好,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種高頻次消費。
不過,開店過多會導致星巴克的品牌形象有所減弱,這個問題在2007年已經出現過一次。星巴克瘋狂開店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全球擴張,有一點和可口可樂類似。下面我們看到,星巴克的EBITDA Margin明顯好于其他餐飲連鎖企業,說明星巴克的品牌力、壟斷和商業模式。
圖五:星巴克EBITA Margin對比圖
我們再來看看星巴克的估值體系。從2007年至今,星巴克的平均估值是在1.6倍的PEG。其中最高的時候估值在2.5倍PEG,最低的時候估值在1倍PEG(2009年3月金融危機最低點)。下面這張圖是一個橫向估值對比,星巴克的ROIC在30%左右,目前對應1.3倍左右的PEG,大約是23倍左右估值。
如果未來長期能保持15%以上的盈利增速,星巴克應該能長期保持在20倍以上估值。而且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連鎖餐飲公司幾乎沒有估值在1倍PEG以下的。估值最高的是麥當勞,有2.5倍PEG,對應20%的ROIC。
為什么星巴克也能給予相對較高估值?背后還是品牌力和商業模式。創始人舒爾茨花了很多年打造了一種咖啡文化,這讓大家很容易把咖啡和星巴克聯系在一起。即使我們看到麥當勞推出了McCafe,然后還有藍山的單杯咖啡機,這些都無法和星巴克抗衡。星巴克做的是天生的好生意,強大的品牌能夠保持長期的盈利增長。所以我一直說,星巴克就像一臺印鈔機。
對A股消費品投資的啟示
伴隨著估值的全球化接軌,對于可口可樂和星巴克的估值體系、商業模式研究,也能帶來一些有價值的啟發。高估值對應的未必是高盈利增速,而應該是確定性。消費連鎖大部分公司都是1倍以上的PEG,麥當勞能獲得2.5倍PEG就是給予這種確定性。估值是表象,背后應該是這個企業的競爭力、定價權、盈利能力。我們看到無論是可口可樂還是星巴克,其ROIC都很高,盈利能力很強。核心還是一種輕資產的模式,靠的是品牌和渠道推動力。
未來30年,可口可樂和星巴克會消亡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雖然可口可樂不健康,但是全世界還是很多人對可口可樂上癮。雖然多喝咖啡不好,也有更高端,或者更便宜的咖啡,但是許多人還是就想喝星巴克。他們已經代表了某種文化和標簽。而飲食的標簽文化,是能夠傳承下去的,不像服裝(小孩不想穿老爸的牌子)。這也是巴菲特喜歡消費品的原因,比較穩定,一成不變。
所以A股中我們也有大量的消費品,比如白酒、牛奶、調味品等等。這些消費品如果能夠長期保持不變,那么也可能獲得相對高的估值。當然,估值背后也需要和商業模式、盈利能力掛鉤。這些商品是否能長期保持高的ROIC,得看在用戶心中是否有定價權,同時還要看天花板在哪里。
美國消費品能擴張是因為全球化帶來更高的天花板。而中國消費品,是否具有全球化的能力,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責任編輯/衛安】
(原標題:為什么可口可樂和星巴克估值都較高?)
來源:虎嗅網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小何
小何
小何
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