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8k0"><cite id="co8k0"></cite></pre><strike id="co8k0"></strike>
  • <acronym id="co8k0"><cite id="co8k0"></cite></acronym>
  • <nav id="co8k0"></nav>
    <input id="co8k0"><em id="co8k0"></em></input>
  • BuzzFeed如今已經躋身主流媒體陣營,看看公司首次融資PPT,我們知道了成功不是偶然的

    【IT時代網編者按】當然,BuzzFeed的內容生產模式因其新聞性和營銷利益的沖突,在媒體界也受到了批判。但是,從它的早期定位和商業模型來看,BuzzFeed堅持走上了融合廣告與媒體的道路,矢志不渝而初心未改。而在美國和互聯網,勇于挑戰的行為永遠值得贊美。


    2008年,BuzzFeed在紐約唐人街的辦公室里只有5位正式雇員,網站擁有月均超過70萬的獨立訪問量卻也不怎么掙錢。在那個時候,恐怕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預料得到這家正在蹣跚學步的新媒體有朝一日能夠獲得高達15億美元的估值。

    事實上,八年之后,BuzzFeed的雇員數量已經接近1000人,月均訪客超過2億,而且眼看即將躋身互聯網第一梯隊的主流媒體陣營。

    BuzzFeed的傳奇故事也許正是從2008年其所投遞出的第一份投售簡報(Pitch Deck,類似Business Plan)開始的,其PPT文件最近剛剛被前紐約時報集團副總裁Martin Nisenholtz曝光。

    這份報告的歷史價值在于:BuzzFeed的成功并沒有那么多的偶然性,早在那個百舸爭流的焦慮年代,它就已經提出了“原生廣告”的概念雛形,當媒體從業者都還在爭論內容和渠道孰能稱王的時候,BuzzFeed將算法提升到了與編輯相等的高度,更具先見之明的是,BuzzFeed從其誕生之初就沒有多少對于媒體陳規的“敬畏”,比如它主張廣告可以成為內容的組成部分而非排斥對象,歡迎意見領袖、營銷公司和自己的編輯同臺競技生產內容,只要用戶喜歡,就是好的內容。

    時間最終證明了BuzzFeed的準確判斷與遠見卓識。

    下面,是投售簡報的PPT全文,我做了翻譯和整理:

    “BuzzFeed剛成立的時候,融資并不容易。”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BuzzFeed的創始人)去年在一次訪談中這樣提到,“所有人都會問:你們真的可以不用任何寫手或者記者就能做這樣的網站?能實現自動化?你們真的能監測到熱點并且從別的地方抓取內容,最終產出專題而且還一分錢都不花?”

    而今,BuzzFeed的盈利超過1億美元,并且得到了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在內的風投,估值逼近15億美元。關于估值,迪斯尼在最近一次關于參與投資BuzzFeed的訪談中也給出了類似的數字。

    當然,BuzzFeed的內容生產模式因其新聞性和營銷利益的沖突,在媒體界也受到了批判。但是,從它的早期定位和商業模型來看,BuzzFeed堅持走上了融合廣告與媒體的道路,矢志不渝而初心未改。

    而在美國和互聯網,勇于挑戰的行為永遠值得贊美。【責任編輯/荊玉珍】

    來源:闌夕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專注于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互聯網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互聯網、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文章
    BuzzFeed如今已經躋身主流媒體陣營,看看公司首次融資PPT,我們知道了成功不是偶然的

    精彩評論